诸城市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,辖13处镇街、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,235个社区,常住人口110.1万。诸城历史悠久。汉代置县,西汉称东武,隋代称诸城,宋代称密州,明清时期又称诸城,建国后设诸城县,1987年撤县建市。诸城人杰地灵、名人辈出。先后孕育了上古明君舜帝、春秋七十二贤之一公冶长、宋代《清明上河图》作者张择端、金石学家赵明诚、清代体仁阁大学士刘墉、《四库全书》总阅窦光鼐等圣贤雅士,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、革命志士路友于等先驱英杰,王统照、臧克家、陶钝、孟超、崔嵬、王愿坚、王希坚等文学巨匠。改革开放以来,探索创造了商品经济大合唱、贸工农一体化、农业产业化、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、农村社区化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经验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国家卫生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、山东省文明城市。
近年来,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诸城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坚持全域统筹、城乡融合、四化同步、五位一体,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,以提升发展质效为核心,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,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,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。2014年,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5.4亿元,同比增长9.6%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1.7亿元,增长8.1%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列全国百强县(市)第30位
一、扎实推进转方式调结构,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。按照“腾笼换鸟、凤凰涅槃”的要求,深入实施“四集”战略,加快转方式调结构,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。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8.5:55.7:35.8。一是集群布局壮大优势主导产业。紧抓列入全省园区经济试点市机遇,以12个市级重点园区为平台,高效推进主导产业集群化布局、高端化发展,培育壮大汽车、食品、服装纺织和智能装备、生物医药、现代物流等产业集群。经济开发区进入全省开发区前十强,高新技术产业园纳入潍坊高新区“一区多园”管理体制。坚持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方向,内涵式提升先进制造业。实施福田雷沃高端农机具、希努尔工业化社区等过亿元工业项目116个、“零增地”技改项目181个。全市60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98.3亿元、增长11.9%,利税204.8亿元、增长10.2%,利润144.3亿元、增长10.7%。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,积极培育现代物流、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,着力扩大规模、优化结构、提升层次。阿里巴巴产业带诸城电商产业园签约落地,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培训学院诸城分院授牌成立,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到5大类10家。德邦物流总部建成运营,青岛保税港区诸城功能区保税物流中心获批设立,成为全省第5家保税物流中心。全市骨干物流企业发展到68家,其中国家A级3家。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发展到330家。大力发展品牌农业,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,转变农业发展方式,促进规模化经营、标准化生产、企业化管理、社会化服务,再造诸城农业发展新优势取得初步成效。潍坊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0家,其中国家级3家,农民专业合作社2856家,家庭农场939家,土地流转55.6万亩。建起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(基地)9个,全市有效期内“三品一标”176个。连续7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,连续8年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。二是集成创新增强核心竞争优势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,主攻高端技术,发展高端产品,大力实施“4455”两化融合推进计划。新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、院士工作站2家、省级以上研发中心7家、产学研联合企业31家,主要行业85%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。新参与制(修)订国标行标3项,新增省级以上品牌15件,完成专利申请1966件、专利授权899件,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,连续五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。三是集中突破持续扩大优质增量。大力开展“三招三引”,全市落实在谈、签约、在建招商引资项目113个,全年到位市外资金90亿元。深化“5121”人才计划,新引进研究院所(实验站)14家、总数达到36家,新增高层次人才350人,引进“千人计划”2人、入选“泰山学者”1人。深化“15345”金融创新工程,新增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、2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,全市金融机构达到65家。新增“新三板”挂牌企业1家,全年有18家企业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和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。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59.4亿元,比年初增加57.7亿元,同比增长14.4%。充分利用国内国际“两个市场两种资源”,创新发展开放型经济,桑莎集团和天雁服饰柬埔寨工业园一期工程均建成投产。实际利用外资9035万美元。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9.2亿美元,同比增长6.6%。四是集约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。健全以市为民服务中心为龙头、镇街(园区)服务中心为支撑的行政服务平台网络,青岛保税港区诸城功能区、TIP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园、科创园等创业创新平台建设进展顺利,功能不断提升。
二、深化社区化发展,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。坚持走以社区化引领全域新型城镇化的特色发展之路,健全完善“1313”新型城镇化体系,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6.5%。一是持续增强城镇功能。坚持改造旧城与建设新区并重,努力提升中心城区价值。湖东片区、红星社区等片区开发稳步实施,新开工高层楼宇78栋、封顶121栋。统筹优势资源,加快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,争创国家级开发区。高标准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、南湖生态经济发展区建设,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生态新城。深入开展全省“百镇建设示范行动”和潍坊小城市培育试点创建工作,坚持产城一体、镇园融合,改造提升镇街驻地,建成省级特色产业镇3个、潍坊市级7个。二是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。按照“人口集中、产业集聚、土地集约、功能集成”的要求,彰显特色,分步实施,突出30个生态小镇规划建设,完成55个社区服务中心改造任务。社区聚合区竣工面积126万平方米,100多家城区企业将生产链条延伸到社区,特色产业社区达到132个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荣获“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”。三是坚持城乡基础设施共建联网。完成开城路建设和胶王路罩面修补,开工建设西环路潍河大桥,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46公里。城区总供热面积达到650万平方米,燃气管网700公里,优质供水率实现100%。加快智慧诸城建设,建成电子政务、电子商务、数字城管、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,顺利通过国家智慧城市创建试点省级评审。四是深入实施潍河综合开发。以防洪、水资源开发利用、生态绿化、环境保护等为重点,实施全流域生态综合开发,规划建设集高新产业、文化旅游、都市休闲、生态度假为一体的滨水特色生态产业带。五是持续开展城乡生态文明创建。以争创国家级生态市、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,大力实施“三八六”环保行动,万元GDP能耗降至0.587吨标准煤、电耗降至425千瓦时,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7.6%和58.9%。积极创建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,完成5家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、15条河流生态治理,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100%,所有镇街、社区建成污水处理设施。加强大气污染防治,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率保持95%以上。增强生态涵养功能,全市林木覆盖率、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8.6%和43.2%。潍河湿地公园成功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。深化生态文明乡村建设,农村饮水安全、道路提升、乡村绿化、垃圾处理、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,省级“乡村文明家园”建设示范社区6个,所有镇街均创建为国家级生态镇。
三、实施文化强市战略,持续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。统筹推进文化产业发展、文化事业繁荣、文明创建提升,不断增强文化竞争力、创造力和影响力。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(市)、首批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、首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、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,连续四届获省级文明城市称号。一是推动文化经济融合发展。加快“一区五园”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,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、集约化、专业化发展,被评为第五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,欧美尔家居城成功创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,拥有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4处、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5处。规范提升仰苏堂文化艺术城、张择端书画艺术城、茶道古街等文化市场,全市文化艺术品经营单位发展到300余家。连续举办6届中国(诸城)大舜文化节和4届“明德•和融”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等节会。二是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。深化“圈网融合”服务模式创新,“两公里公共文化服务圈”建设荣获省优秀实践奖,全市13处镇街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,所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均达到省二类以上标准。组织“文化下乡”,成功举办5届社区文化艺术节,开展“百场歌舞进社区”、“百场戏曲进社区”,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。三是弘扬优秀地方特色文化。实施“诸城记忆”工程,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,建设徐会沣故居、诸城舜庙等4处民俗博物馆,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民间工艺传承创新,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06项,诸城派古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项目名录。创建区域性特色文化品牌,统筹推进孝德文化、超然文化、名人文化等地方文化研究,实施文艺创作“精品工程”,先后有8件作品获泰山文艺奖。四是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创建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深入实施“四德工程”,大力弘扬“忠诚厚德、务实团结、开放包容、创新拼搏”的新时期诸城精神。深化“三带联创”、“五城联创”,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,提升社区文明创建活动品牌,深入实施“乡村文明行动”,广泛开展“道德模范”、“身边好人”评选表彰活动,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、活动常态化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,实施“送法下乡”、“送法入户”,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持续增强。
四、倾力保障改善民本民生,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。全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69.6%。一是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。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,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.68万人,转移农村劳动力2.58万人,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通过省级验收。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,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员93.4万人。“阳光低保”专项行动效果显著,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2700元提高到3100元,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4800元提高到5400元、分散供养标准由3600元提高到4000元。新建农村幸福院24处,新增养老床位873张。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940套。新建改造养老福利中心17处,被确定为全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示范市。二是有效扩大公共服务供给。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,调整城区部分学校管理体制,全面实施新一轮校舍标准化建设和改扩建工程,首批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。健全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、以农村卫生院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主体、以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,所有镇街卫生院和农村社区卫生室均达到省规范化标准。稳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,药物实现“零差率”销售。优化计生服务,稳妥实施单独两孩政策,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.35‰。三是深化平安诸城建设。创新社会治理模式,完善网格化管理和四级综治维稳体系,健全“三联”群众工作机制和7项联系服务群众制度,全市1.4万余名干部职工与31万多城乡居户结对,2913名党员干部与3392户城乡困难家庭结对。深入推进平安诸城、法治诸城和政法队伍“三大建设”,完善群众信访工作机制,有效预防化解社会矛盾,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,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,强化食品安全、生态安全、舆情安全监管,社会更加和谐稳定。被授予“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”、“全省法治创建先进市”。
五、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,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。坚持问题导向,科学谋划和推动改革工作,着力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,不断激发社会创造活力。一是健全完善工作运行机制。成立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,下设市委改革办和10个专项小组。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改革总体方案,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安排部署,形成11个专项改革方案。领导小组召开2次会议,审议通过经济体制改革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。二是科学谋划确定改革任务。研究确定了经济体制、行政管理体制、开放型经济体制、农村综合改革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、民主法治领域、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、文化体制、社会治理体制、社会事业领域及生态文明体制等11项重点改革内容,印发实施领导小组2014年工作要点和15项重点改革任务。三是重点领域改革成效初显。“三个清单”制度发布实施,权力清单精减40.7%。工商注册登记便利化改革成效突出,全市新登记各类企业5780户、新增注册资本31.4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299.7%和58.9%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创新实施“三换三集中”,全市经联社土地确权颁证、集体资产改制工作基本完成。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诸城分中心建成运营。全面实施阳光司法工程,推进审判公开、检务公开、警务公开,实现了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。全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园区经济试点、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、保险业参与社会治理创新试点工作进展顺利,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。
近年来,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诸城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坚持全域统筹、城乡融合、四化同步、五位一体,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,以提升发展质效为核心,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,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,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。2014年,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5.4亿元,同比增长9.6%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1.7亿元,增长8.1%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列全国百强县(市)第30位
一、扎实推进转方式调结构,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。按照“腾笼换鸟、凤凰涅槃”的要求,深入实施“四集”战略,加快转方式调结构,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。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8.5:55.7:35.8。一是集群布局壮大优势主导产业。紧抓列入全省园区经济试点市机遇,以12个市级重点园区为平台,高效推进主导产业集群化布局、高端化发展,培育壮大汽车、食品、服装纺织和智能装备、生物医药、现代物流等产业集群。经济开发区进入全省开发区前十强,高新技术产业园纳入潍坊高新区“一区多园”管理体制。坚持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方向,内涵式提升先进制造业。实施福田雷沃高端农机具、希努尔工业化社区等过亿元工业项目116个、“零增地”技改项目181个。全市60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98.3亿元、增长11.9%,利税204.8亿元、增长10.2%,利润144.3亿元、增长10.7%。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,积极培育现代物流、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,着力扩大规模、优化结构、提升层次。阿里巴巴产业带诸城电商产业园签约落地,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培训学院诸城分院授牌成立,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到5大类10家。德邦物流总部建成运营,青岛保税港区诸城功能区保税物流中心获批设立,成为全省第5家保税物流中心。全市骨干物流企业发展到68家,其中国家A级3家。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发展到330家。大力发展品牌农业,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,转变农业发展方式,促进规模化经营、标准化生产、企业化管理、社会化服务,再造诸城农业发展新优势取得初步成效。潍坊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0家,其中国家级3家,农民专业合作社2856家,家庭农场939家,土地流转55.6万亩。建起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(基地)9个,全市有效期内“三品一标”176个。连续7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,连续8年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。二是集成创新增强核心竞争优势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,主攻高端技术,发展高端产品,大力实施“4455”两化融合推进计划。新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、院士工作站2家、省级以上研发中心7家、产学研联合企业31家,主要行业85%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。新参与制(修)订国标行标3项,新增省级以上品牌15件,完成专利申请1966件、专利授权899件,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,连续五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。三是集中突破持续扩大优质增量。大力开展“三招三引”,全市落实在谈、签约、在建招商引资项目113个,全年到位市外资金90亿元。深化“5121”人才计划,新引进研究院所(实验站)14家、总数达到36家,新增高层次人才350人,引进“千人计划”2人、入选“泰山学者”1人。深化“15345”金融创新工程,新增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、2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,全市金融机构达到65家。新增“新三板”挂牌企业1家,全年有18家企业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和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。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59.4亿元,比年初增加57.7亿元,同比增长14.4%。充分利用国内国际“两个市场两种资源”,创新发展开放型经济,桑莎集团和天雁服饰柬埔寨工业园一期工程均建成投产。实际利用外资9035万美元。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9.2亿美元,同比增长6.6%。四是集约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。健全以市为民服务中心为龙头、镇街(园区)服务中心为支撑的行政服务平台网络,青岛保税港区诸城功能区、TIP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园、科创园等创业创新平台建设进展顺利,功能不断提升。
二、深化社区化发展,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。坚持走以社区化引领全域新型城镇化的特色发展之路,健全完善“1313”新型城镇化体系,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6.5%。一是持续增强城镇功能。坚持改造旧城与建设新区并重,努力提升中心城区价值。湖东片区、红星社区等片区开发稳步实施,新开工高层楼宇78栋、封顶121栋。统筹优势资源,加快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,争创国家级开发区。高标准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、南湖生态经济发展区建设,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生态新城。深入开展全省“百镇建设示范行动”和潍坊小城市培育试点创建工作,坚持产城一体、镇园融合,改造提升镇街驻地,建成省级特色产业镇3个、潍坊市级7个。二是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。按照“人口集中、产业集聚、土地集约、功能集成”的要求,彰显特色,分步实施,突出30个生态小镇规划建设,完成55个社区服务中心改造任务。社区聚合区竣工面积126万平方米,100多家城区企业将生产链条延伸到社区,特色产业社区达到132个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荣获“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”。三是坚持城乡基础设施共建联网。完成开城路建设和胶王路罩面修补,开工建设西环路潍河大桥,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46公里。城区总供热面积达到650万平方米,燃气管网700公里,优质供水率实现100%。加快智慧诸城建设,建成电子政务、电子商务、数字城管、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,顺利通过国家智慧城市创建试点省级评审。四是深入实施潍河综合开发。以防洪、水资源开发利用、生态绿化、环境保护等为重点,实施全流域生态综合开发,规划建设集高新产业、文化旅游、都市休闲、生态度假为一体的滨水特色生态产业带。五是持续开展城乡生态文明创建。以争创国家级生态市、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,大力实施“三八六”环保行动,万元GDP能耗降至0.587吨标准煤、电耗降至425千瓦时,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7.6%和58.9%。积极创建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,完成5家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、15条河流生态治理,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100%,所有镇街、社区建成污水处理设施。加强大气污染防治,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率保持95%以上。增强生态涵养功能,全市林木覆盖率、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8.6%和43.2%。潍河湿地公园成功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。深化生态文明乡村建设,农村饮水安全、道路提升、乡村绿化、垃圾处理、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,省级“乡村文明家园”建设示范社区6个,所有镇街均创建为国家级生态镇。
三、实施文化强市战略,持续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。统筹推进文化产业发展、文化事业繁荣、文明创建提升,不断增强文化竞争力、创造力和影响力。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(市)、首批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、首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、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,连续四届获省级文明城市称号。一是推动文化经济融合发展。加快“一区五园”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,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、集约化、专业化发展,被评为第五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,欧美尔家居城成功创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,拥有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4处、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5处。规范提升仰苏堂文化艺术城、张择端书画艺术城、茶道古街等文化市场,全市文化艺术品经营单位发展到300余家。连续举办6届中国(诸城)大舜文化节和4届“明德•和融”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等节会。二是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。深化“圈网融合”服务模式创新,“两公里公共文化服务圈”建设荣获省优秀实践奖,全市13处镇街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,所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均达到省二类以上标准。组织“文化下乡”,成功举办5届社区文化艺术节,开展“百场歌舞进社区”、“百场戏曲进社区”,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。三是弘扬优秀地方特色文化。实施“诸城记忆”工程,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,建设徐会沣故居、诸城舜庙等4处民俗博物馆,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民间工艺传承创新,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06项,诸城派古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项目名录。创建区域性特色文化品牌,统筹推进孝德文化、超然文化、名人文化等地方文化研究,实施文艺创作“精品工程”,先后有8件作品获泰山文艺奖。四是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创建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深入实施“四德工程”,大力弘扬“忠诚厚德、务实团结、开放包容、创新拼搏”的新时期诸城精神。深化“三带联创”、“五城联创”,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,提升社区文明创建活动品牌,深入实施“乡村文明行动”,广泛开展“道德模范”、“身边好人”评选表彰活动,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、活动常态化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,实施“送法下乡”、“送法入户”,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持续增强。
四、倾力保障改善民本民生,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。全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69.6%。一是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。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,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.68万人,转移农村劳动力2.58万人,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通过省级验收。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,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员93.4万人。“阳光低保”专项行动效果显著,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2700元提高到3100元,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4800元提高到5400元、分散供养标准由3600元提高到4000元。新建农村幸福院24处,新增养老床位873张。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940套。新建改造养老福利中心17处,被确定为全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示范市。二是有效扩大公共服务供给。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,调整城区部分学校管理体制,全面实施新一轮校舍标准化建设和改扩建工程,首批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。健全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、以农村卫生院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主体、以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,所有镇街卫生院和农村社区卫生室均达到省规范化标准。稳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,药物实现“零差率”销售。优化计生服务,稳妥实施单独两孩政策,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.35‰。三是深化平安诸城建设。创新社会治理模式,完善网格化管理和四级综治维稳体系,健全“三联”群众工作机制和7项联系服务群众制度,全市1.4万余名干部职工与31万多城乡居户结对,2913名党员干部与3392户城乡困难家庭结对。深入推进平安诸城、法治诸城和政法队伍“三大建设”,完善群众信访工作机制,有效预防化解社会矛盾,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,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,强化食品安全、生态安全、舆情安全监管,社会更加和谐稳定。被授予“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”、“全省法治创建先进市”。
五、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,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。坚持问题导向,科学谋划和推动改革工作,着力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,不断激发社会创造活力。一是健全完善工作运行机制。成立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,下设市委改革办和10个专项小组。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改革总体方案,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安排部署,形成11个专项改革方案。领导小组召开2次会议,审议通过经济体制改革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。二是科学谋划确定改革任务。研究确定了经济体制、行政管理体制、开放型经济体制、农村综合改革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、民主法治领域、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、文化体制、社会治理体制、社会事业领域及生态文明体制等11项重点改革内容,印发实施领导小组2014年工作要点和15项重点改革任务。三是重点领域改革成效初显。“三个清单”制度发布实施,权力清单精减40.7%。工商注册登记便利化改革成效突出,全市新登记各类企业5780户、新增注册资本31.4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299.7%和58.9%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创新实施“三换三集中”,全市经联社土地确权颁证、集体资产改制工作基本完成。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诸城分中心建成运营。全面实施阳光司法工程,推进审判公开、检务公开、警务公开,实现了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。全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园区经济试点、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、保险业参与社会治理创新试点工作进展顺利,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