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诸城市全面对接青岛工作办公室 > 诸城概况 >

历史名人:人才辈出,人杰地灵!

2018年 10月 24日 19:18
苏轼
 
       苏轼(1037-1101):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四川眉山县人,北宋著名文学家。苏轼在北宋神宗朝中为官时,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排挤,于熙宁四年(1071)被命通判杭州,熙宁七年(1074)改知密州(即诸城)军州事。苏轼知密州时,正值蝗旱相仍、民不堪命的灾荒之年,经常为不能减轻灾伤而内疚。他在《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》中写道:"永愧此邦人,芒刺在肤肌。平生五千卷,一字不救饥。"为了让百姓活下去,他主张及时救灾,坚持如实报告灾情,要求减免赋税,反对"坐观不救"。他亲自带领僚属下野捕蝗,并以米奖励捕蝗之人。他在常山凿雩泉,建雩泉亭,并亲率僚属前往祈雨。久旱得雨之后,他高兴无比,即赋《次韵章传道喜雨》一诗,表达他急农夫之急,喜农夫之喜的真挚感情。

       苏轼知密州两年,广泛地接触现实生活,加深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,磨练了观察力,丰富了艺术创作实践,创作诗、词、赋、记等123首。他的作品题材多样,从咏史抒怀、评击时弊、关心民生疾苦到山水景物、题画酬赠,无所不包,他的豪放词风亦形成于此。苏轼深爱密州的山山水水,密州的许多自然风光都成为他笔下的生动素材?“漫说山东第二州,枣林桑泊负春游”、“半城春水一城花,烟雨暗千家”、“前瞻马耳九仙山,碧连天、晚云间。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”等诗句,生动描绘了密州美好的自然景色。
 
诸葛亮
 
       诸葛亮(181年—234年),字孔明,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。

       诸葛亮祖籍琅琊诸县(今诸城),后徙阳都(今沂南)。东汉灵帝光和四年(181年),诸葛亮出生在阳都,其远祖诸葛丰,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,父诸葛圭曾任泰山郡丞。

    诸葛亮幼年父母双亡。汉献帝兴平元年(194年),叔父诸葛玄被袁术任为豫章太守,为了躲避战乱,14岁的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随叔父去了豫章(今江西南昌)。第二年,诸葛玄被罢官,叔侄又去荆州投奔了刘表。建安二年(197年),诸葛玄病故,诸葛亮便搬到邓县隆中(今湖北襄阳城西),开始了隐居生活。

       诸葛亮在隆中,除“躬耕陇亩”外,主要是闭门读书,也常常抚琴吟唱山东老家的古曲《梁父吟》,抒发思乡之情。有时也外出访友和游历,交往最深的有庞德、司马徽、黄承彦等名士,以及徐庶、崔州平、石广元等青年士人,他们常常在一起谈古说今,评论时事,研讨学问,等待着建功立业的机会。诸葛亮以战国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、乐毅自比,一般人都不以为然,只有最了解他的好友崔州平、徐庶深信不疑。后来,诸葛亮终成为胸怀大志、博学多才的“卧龙”。

       建安十二年(207年),刘备“三顾茅庐”,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,请诸葛亮“出山”共图大业。诸葛亮对天下大势作了精辟的分析,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战略和策略。从此,诸葛亮结束了他的隐居生活,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,时年仅27岁。建安十三年(208年),曹操率大军南下,刘表之子刘琮举荆州投降,刘备兵败于当阳长坂坡,形势危急,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前往柴桑,联合孙权,共拒曹操,终于促成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大战,奠定了魏、吴、蜀三足鼎立的局面。

       赤壁之战后,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,收服了武陵、长沙、桂阳、零陵四郡,又向孙权借得南郡,占有了荆州(辖有今湖南、湖北两省及河南、贵州、广西、广东部分地域)大部。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,督零陵、长沙、桂阳三郡,调其赋税,以充军实。建安十六年(211年),刘备入川。建安十八年,诸葛亮辅佐刘备灭刘璋,夺取益州(相当于今四川全境,以及甘肃、云南、贵州的部分地区)。建安十六年,诸葛亮被任为军师将军,署左将军府事,刘备外出征伐时,诸葛亮镇守成都,发展生产,安定内部,使益州出现了“足食足兵”的兴旺景象。

       章武元年(221年),刘备称帝(昭烈帝),正式建立蜀汉政权,诸葛亮以丞相辅政。次年,刘备伐吴兵败。章武三年春,刘备病危,召诸葛亮到白帝城,托孤拜命,诸葛亮激动地说:“臣敢竭股肱之力,效忠贞之节,继之以死!”刘备死后,17岁的刘禅即位,封诸葛亮为武乡侯,领益州牧,掌国政。

       诸葛亮首先恢复和巩固了吴蜀联盟,争取和团结了西南少数民族,大力加强对国内的治理整顿,除弊政,搞革新,任人唯贤,并重视发展生产,提出“唯劝农业,无夺其时;唯薄赋敛,无尽民财”和“务农植谷,闭关息民”的主张,使蜀国的国力不断加强。尽管连年征战,蜀国国内还是“田畴辟,仓廪实,器械利,蓄积饶”。为了恢复汉室江山的统一,诸葛亮多次上表举兵伐魏。自建兴六年(228年)春初次北伐,到公元234年秋病死于魏境,六七年间,共与魏作战7次。建兴十二年,诸葛亮在最后一次伐魏中病逝于渭水南岸的五丈原(今陕西眉县),享年54岁,谥忠武侯。为蜀汉诸葛亮真正做到了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。

       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,也是一位文杰,他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光辉思想和著名文章。他励精图治,赏罚严明,制定的汉科(律),做到“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,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”,令后人敬佩。他的《与兄瑾言子乔书》、《诫子书》等,至今仍是人生行为规范。他写的《出师表》和《后出师表》早已成为古代散文典范。

 
张择端
       张择端(约1085年—1145年),字正道,又字文友,东武(今诸城)人。自幼喜爱读书、绘画。及长,游学京师开封,工于界画(以宫殿楼台等为主要题材的传统画。因作画时用界尺作线,故称界画),尤擅城郭、舟车、屋宇、市肆(市中商店)、桥梁等,自成一家。后入皇家翰林画院为待诏,专事绘画,为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。张择端的作品,大部分已经失传,流传到今天的,只有《清明上河图》、《金明池争标图》两件。

     《清明上河图》大约创作于宋徽宗宣和年间(1119年—1125年)。该画的主题是描写北宋都城汴京(今河南开封)市民的生活状况。当时,北宋政权已岌岌可危,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,导致农民起义不断,同时又受到辽、金、西夏等外族接二连三的入侵。不久,靖康之变(1127年)结束了北宋王朝的命运。在内忧外患、危机四伏的背景下,张择端创作了反映“汴京盛世伟观”的画卷,目的不是粉饰太平,而是唤起人们的爱国心,并告诫为人君者、为人臣者,“宜以此图与无逸图并观之”。在民族饱受侵略、河山面临沦亡之时,这一点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。《清明上河图》表达了人民渴望有一个兴盛的国家、安宁的社会的强烈愿望。

     《清明上河图》全画长528厘米,高248厘米。画面从汴京城东郊开始,远处一队驮着货物的驴子沿着宁静的小溪向汴河走来,渐渐有村落出现,道路亦逐渐宽广,刚发芽的柳林丛中,远处有一队郊游者归来,男主人骑马,女主人乘轿,轿顶上插着新折的柳枝。画面沿汴河渐渐展宽,由村落而至城关,临河的街道两旁布满了餐馆、饮食小店;河边停泊着一条小型货船,货主正在岸上指挥着搬运货物。再向西去,便接近虹桥了,河边停靠着许多大型货船,有的在紧张地装卸货物,有的准备从桥下通过,有一队纤夫正在用力拉着一条大船缓慢地行进。有条大船已驶到桥下,桥下水流湍急,行船极难,桅杆已经放倒,水手们正在紧张地与急流搏斗,对岸处停泊的一条大船顶篷上,有两个人伸着手高声指点他们过桥;另有一条大船已从桥西露出半个船身,船头上的人表现出安然自得的神色,看来已经安全通过;虹桥上挤满了人群,他们伏在栏杆上,正在围观这紧张的过桥场面。再向西去,汴河转弯出了画面。经过两个十字街口,便出现了护城河,河上有桥,也有人在桥上凭栏眺望,过了桥便是高大的城门楼。进城后,街道更加整齐。大街两旁店铺林立,有称为“正店”的高大酒楼,扎彩的欢门面向大街,达官贵人从欢门出出进进,看来他们是这些高级酒楼的常客;有“久住王员外家”的一块招牌高出屋顶竖立着,看来这是一位医生的住处;十字路口北面坐北朝南开了一家大锦帛铺,有些顾客在店内挑选缎匹;南面街口上有一个写着“解”字的招牌,许多人围在一起,好像在议论什么,看来这是一家当铺;另外,檀香店、药材店、肉店、杂货店……以及各种食品摊子,都面向大街开门摆设。大街上的行人很多,有骑马的、乘轿的、赶骆驼的、推车的、赶车的、散步的、挑担的、挑选商品的等等。从身份上看,有官员、商贩、车夫、轿夫、工匠、僧道,还有带小孩玩耍的老人。

     《清明上河图》是通过众多的人物形象,表现“汴京盛世伟观”这个主题的。画卷中的人物,数不胜数,据斋藤谦《拙堂文话》卷八统计,《清明上河图》共画了1643个人和208匹(头)动物。作者将这么多的人、物巧妙地组合于一幅画卷中,尤其人形小不及寸,而动作和表情皆曲尽意态,表现之精能令人叹绝。
 
   《金明池争标图》是流传下来的张择端的另一幅名作。画长286厘米,宽285厘米,图呈正方形。在这小小的画面上,把一个周长9里多的池面全部画了出来。画的主题是争标,因此,作者着重描写的是动景,即池中的大龙舟及其周围的小船。大龙舟从奥屋(藏船的大屋)驶出,每边有人用长桨划着,龙头有一人指挥正驶向临池殿,龙舟两侧各有3只小船,在奋力划着。临池殿前水中,有两排旗杆,正中有一根大的标杆,杆身裹着彩帛,上置争标夺彩之物。大龙舟及小船上的水手,都凝视着标杆,向着标杆奋勇前进。临池殿东侧有3只小船,每船2人,前边一人执旗,后边一人划船。临池殿两侧,则有不同型号的船6只,船上正在作各种不同的技艺表演。临池殿内外,穿红着绿的官员和黄衣宦官,肃立两旁,戒备森严。池之周围,游人如蚁,各色人等,熙熙攘攘,有数百人之多,人物神态不一,但都注视着池中龙舟。张择端用动静结合的笔法,概括地绘出了金明池的全部景色和人们观看争标的热烈场面,是一幅画面紧凑,主题突出,笔法细腻的艺术杰作。

      《清明上河图》和《金明池争标图》是我国古代的两件艺术珍品,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值得学习和借鉴,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,是研究北宋时期京城经济、社会生活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。正因如此,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成为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珍宝。据《中国书画鉴赏大词典》记载:南宋末年,此画落入奸相贾似道手中,严嵩父子为谋取此画竟起大狱,株连无辜,但终未得手。明清两朝,此画均归皇室收藏。民国初年,又被溥仪带到关外,建国后始回人民手中。现《清明上河图》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。